布農語田調隨行記

南投信義鄉卡里布安村
bunun
field work
Published

May 18, 2023

等到今年終於圓夢。感謝同事麗梅老師的包容,讓我有機會一起參加台大語言所碩一必修的語言田調工作。

Day 1

第一天下午抵達,午餐後大家就開工了。我比同學的基礎還差,只好邊錄音邊閱讀一本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很詳盡。此行我的任務是備料,希望能開發巒群布農的語音自動轉寫。

Day 2

明媚風光,鳥語花香,與山羌的神奇叫聲。有種回家的感覺。kincentric ecology,山林保育其實是保育自己。 在住宿處幸運的看到了玉山,忝爲台灣人至今還沒造訪。

引語技術 (elicitation) 是有經驗的田調工作者之拿手本領。對於向來習慣語料用爬的我,蠻有現場衝擊感。在台灣因爲有了前人的努力,其實可以預先準備的材料(詞表、簡單語料)算是不匱乏,族語老師的中文也算流利。

清楚自己要詢問或確認什麼語言結構與表達,如何 frame 這個 prompt,小心歧義,保持語言與文化偏見的警覺,從不同老師確認(是否有別的說法)等。 需要講故事、製造情景,善用肢體與可能的道具 stimuli。最理想是用族語進行。

好幾串對話大家都笑到不行。

學生:樹上有許多桃子,怎麼說? 老師:什麼樹?

學生:小孩子都不喜歡吃香蕉,怎麼說? 老師:怎麼會不喜歡?香蕉很甜啊

學生:你不用工作,怎麼說? 老師:爲什麼不用工作?年紀輕輕的。要去工作啊。 學生:那假裝說你不用工作。 老師:爲什麼要撒謊?不要說謊啊

Day 3

宋老師安排了一個文化導覽活動,去走了獵人古道。有真正的獵人帶路解說,添增不同文化風采。途中見到了台灣杉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台灣最高的樹種,也是植物學界唯一以台灣當屬名的植物。聽聞魯凱語稱它們爲撞到月亮的樹 (wa driwru ki Dramare Ka angatu),真可愛。

晚上迎來聽起來很可怕的拷打會,就是每位同學報告目前進度與研究主題的進展。 從空間方位表達(布農語沒有只有東西沒有南北的詞!)否定結構、副動詞、存現結構、名物化、等等,我聽得津津有味。

陪伴大家報告的小蝸牛

Day 4

大家都稱 informant 爲老師。短短幾天,從中文詢問族語,到產生族語來讓 informant 確認,到可以簡易的族語對話,逗老師開心。很爲我們語言所的學生驕傲。

到今天我更體會到了所謂的 觀察者悖倫

To obtain the data most important for linguistic theory, we have to observe how people speak when they are not being observed. (Labov 1972:113)

面對觀察者悖論,我們得下好的 prompt,營造自然的對話環境,讓族語老師共同參與了自然語料生成的過程,而不是把實驗室搬到戶外。

Day 5

Fine-tune the Whisper model for multilingual ASR

接近尾聲,我的工作還來不及完成。隨行錄音的經驗與技術不佳,但是錄到這種實際的田調言談,混着不同腔調的中文 (還有兩位日籍同學)、布農語,甚至夾雜一些日文,讓我覺得很興奮。這是一個語音辨識的大挑戰(?)。 也許過幾天等看看 Universal Speech Model 或其他大廠的模型釋出,遷移學習是否奏效。

語音發音儀器、言談、多模態與認知實驗 這是我覺得未來田調也可以走的方向之一,讓認知理論也能走進田調。

大家準備回家時,每個人都收贈一本熱心的全校長翻譯的巒群布農聖經。 在回高鐵車上只因爲我開玩笑讚美了布農族司機看不出來的年紀,他就把原本要帶回家的一大袋李子給我了。一位敏感的同學分享給我,雖然這幾天收到的熱情招待很感動,但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這樣對待,我們好像就只是在做一次性消費。的確是的,希望漢族在台的掠奪史,不要再用別的形式重現。